1 2 3 4 5 6

孟晓苏 中房集团的奠基人
 
 

   

    孟晓苏  从一名普通的汽车工人到北京大学博士,从国务院领导人秘书到国务院直属局负责人,从党政官员到企业家,成为220多个城市中430多家房地产企业的领军人,孟晓苏的事业达到成功的顶峰。孟晓苏身兼官员、企业家、学者于一身,在不同的人生阶段,为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、为推动房地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而呕心沥血,屡屡建功立业。在这些闪亮成功的背后,支持孟晓苏一步步走来的是他丰富的人生历练。
 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乐·戈乐曼在《情商: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》一书中提出,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以及达到有价值的人生目标,主要不是取决于他的智商,而是他的情商、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和别人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能力。这也许可以解释孟晓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!
  跟孟晓苏聊天很轻松、舒服,他思路敏捷、严谨,条理清晰。感觉谈话的对象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商界英雄,而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儒者。对孟晓苏近半天的采访中,翻阅他丰富的人生经历,很容易被他那种饱含爱国情结和极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所感动。
  “带着浓厚工人气的学生”
  孟晓苏祖籍山东,是共和国的同龄人。1949年12月24日因在父母南下途中出生于苏州而得名。出生短短的几个月后,还在襁褓中的孟晓苏便随父母辗转到了北方,4岁时到了北京。14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和现在都很有名的北京八中。北京八中人才荟萃,上下届和同级的校友中就有后来赫赫有名的校友,如贾春望、周小川、苏宁、闵维方等同学。这样的顺境本应一直伴随他的成长,没想到临近初中毕业时,一场文化大革命就将孟晓苏的高中梦与大学梦都打得粉碎。
  现在回想起这段时光,他淡淡地说“没有什么可抱怨,那是历史原因造成的。”从他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的豁达与宽容。
  经过两年的文革生活,当大部分同学走向农村、牧区之际,孟晓苏选择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。“那个年代工人阶级最光荣,在校办工厂就加工过收音机小零件的我又开上了机床,当时我干活技术很好,一心想当个八级工。”因干活很好在工厂被称为“小八级”的钳工孟晓苏也很关心政治,在工作之余经常阅读马克思的《资本论》,那段经历使他终身受益,后来他关于国企改革的精辟文章,包括《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研究》等,都得益于那段时间熟读的《资本论》。
  当时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是212吉普车,就是毛主席检阅红卫兵乘坐的那种车。就这样,18岁的他成了一名汽车制造厂的磨具钳工,后来又学了车工、刨工、镗工、电工,一干就是十年。虽然做一名工人不是自己最初的理想,但是干一行爱一行,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。因为年轻力壮,赶上需要出力的活儿,如安装磨具的导柱与导套需要抡大锤,孟晓苏都抢着干。18磅重的大锤在他手中抡得飞星走月。年轻人正是长身体时期,抡大锤时间长了,孟晓苏的两只胳膊也就变成一长一短,右胳膊足比左胳膊长了一公分!以致现在买西装也要把右袖放长才能穿。“这是年轻时抡大锤抡的!不过现在打高尔夫球就显出优势了。”孟晓苏伸出两只手臂比划着长短,言语中不乏调侃与幽默。
  1977年,高考恢复时,已是中共党员、基层干部的孟晓苏犹豫了??十年的工人生活,已使孟晓苏与工人们结下了浓厚的感情,但是进入大学求知更是自己多年的心愿。厂领导认为孟晓苏不上大学是耽误人才,教育科乔科长主动为孟晓苏报了名,又在特长一栏里填了他发表过的多篇报道,结果他考进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。“我在大学里是身上有很浓厚工人气的学生”。回想起当年和工人们结下的深情厚谊,孟晓苏说那是一辈子的财富。
  十年零十天的工厂经历,孟晓苏毕生难忘。在工厂工作的日子是艰苦的,但是孟晓苏感到苦中有乐,工人们的质朴、无私精神无数次地感动了他。他和工人师傅和同伴们亲切相处,大家也都非常喜欢这个技艺精湛的年轻人。“十年的工厂生涯让我学会很多,我感觉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处事风格都发生了变化,我对工人同伴有着深厚感情”。20多年后他执掌的中房集团有几万名员工,这段工厂经历对他以后作为企业家的生涯有着深深的影响。


(责任编辑:admi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