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2 3 4 5 6

易学神仙陈抟---张志哲

在中国道教历史上,宋代陈抟是一位高风俊杰的神仙道士,他不仅德高望重,而且学术渊博,融周易学、老庄学、气功学于一体,在中国文化学术史思想上,堪称大道士、大学者。
关于陈抟的生平记载不具体,不祥细,只知道他逝世于公元989年,而对于他的出生年代则有不同的说法,有说他活到200岁⑴,也有人说他活到180岁⑵,所以他的去世年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。
陈抟生活在唐末五代长期动乱之中,走着自己选择的道路。他隐居山中,并非与世隔绝;他无心从政,却关心国家的安危与统一,表现出“高风峻节”的品格,“信乎前宋一代之异人也”⑶。他的学术思想孕育着宋一代文化人学士,北宋道教学者和易学家,大都受益于陈抟。这位易学神仙道士所追求的道,有人认为,是为宋家王朝服务的。这种说法未免太浮浅了,他的弟子种放立碑称陈抟之学,为“明皇帝王伯(霸)之道”。
 

(一)

 
陈抟,字图南,自号扶摇子。唐末宋初人。“希夷先生”是宋太宗给他的赐号。祖籍亳州真源(今河南鹿邑东),一说普州崇龛县(今重庆滇南西培)。
陈抟年轻时,博览群书,“读经史百家之言,一见成诵,悉无遗忘”⑷,“诗礼书数及方药之书,“莫不通究”⑸。但他于后唐明宗长兴年间(930-934年)举进士不第,遂出家为道士。他曾说:“吾向所学,足以记姓名而已,吾将弃此游泰山之巅长松之下,与安期黄石辈论世法,合不死药,安能与世俗辈脂韦泪没出人生死轮回哉?”这是陈抟转向学仙道的自白,所以他“尽其家业散以遗人,唯携一石铛而去”⑹武当山九室岩隐居。服气辟谷20年(或说三、五年),后“移居华山云台观,又止少华石室”⑺。他一生摄生修炼,成绩斐然。
隐居的陈抟,胸怀大志,关心时局发展。他增揽镜自照说:“非仙而即帝”⑻。《闻见前录》
说他“游四方,有大志。隐武当山诗云:‘他年南面去,记得此山名’”。这里的“南面”之志,是指以天下为己任的“帝王”之志。陈抟清楚这样一个事实:天下没有一个安定局面,摄生修炼也难于进行。所以他“厌五代之乱”⑼,每闻一个朝代的更新,就“频骳数日,有人问者,瞪目不答”⑽,表示出对乱世的愤慨。后周显德三年(公元956年)世宗召见,问其道术,陈抟对曰;“陛下为四海之主,当以政治为念,夫何留意于小道邪?”⑾世宗十分赞赏他,封为谏议大夫,他坚决不接受。但是,当一听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,陈抟兴奋得从骡背上摔下来,大叫“天下自此定矣!”《闻见前录》、《东轩笔录》、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等历史文献均生动的记述这一事实⑿。陈抟昔日对乱世的忧愁为之一扫,从此安心“隐华山不复出”⒀。
陈抟怎么会知道宋太祖做皇帝后,天下就能太平呢?史书记载了陈抟的有关于言传说。
《东轩笔录》说“太祖事周为殿前都点检,抟常见天日之表,知太平自此始耳。”《太华希夷志》说:“先生明《易》深造玄妙之理,视之祸福,物之修咎,其应有如畜龟。”《消摇墟经》
说:“初兵乱时,太祖之母挑太祖、太宗于蓝以避乱,先生遇之即吟曰:‘莫当今无天子,却将天子上担挑。’”《武当福地总真集》说“五季之事,汴梁见宋太祖而异之曰:‘此真命也。’”
这种神话传说,不免有后学故神其人之疑,但作为道教学者陈抟,他研究《易经》,懂天文地理,善相面术,也不能说他的预言没有道理。何况,天下分久必合的客观规律,制约着当时的社会发展。
作为栖身玄门道士的陈抟,与宋太祖、太宗关系密切,他为宋家王朝出谋划策的种种说法,也广为流传。从“杯酒释兵权”到“征伐河东”;从济世安民到选定王位继承人,陈抟都起了重要作用。
“杯酒释兵权”是宋太祖开国后第一个中央集权措施,据说是陈抟的建议。《画墁录》记载说“太祖深鉴唐末、五代藩镇跋扈,即位尽收诸镇之兵,列之畿甸,节镇唯置州事,以时更代,至今百四十年,四方无夫之警,可谓不世之功矣。或云,陈希夷之策。”可见这位大道士的洞察能力与政治眼光非常高超。
宋太宗对待陈抟更加厚礼,多次召见他,虚心听他的高见。例如征伐河东,是宋太宗时代的一件重大军事行动。一共有两次,第一次是在兴国初(976),去问陈抟可否征伐,陈抟不表示意见,实际上不主张征伐,后来果然失败;第二次是在太平兴国四年﹝979﹞,陈抟表示赞同意见,后来攻克太原取胜。《闻见前录》记载这一事件时说:“太宗召(陈抟)以羽服见于延英殿,顾问甚久,又问以伐可东之事,不答,后师出果无功。还华山,数年再召见,谓帝曰:‘河东之事今可矣。’”当时太宗要陈抟入朝做官,陈抟坚持要回归山林,于是太宗恳求治国之方,陈抟亲笔写于“远近轻重”四个大字。太宗不甚明了,陈抟解释说:“远者远招贤士,近者近去佞臣,轻者轻赋万民,重者重赏三军。”这是陈抟对治理天下经验的高度概括,成为统治者的指导原则。
又例如选定王位继承人,宋太祖想借助陈抟的相面术,来解决继承人的问题。当皇帝去征求意见时,陈抟善于领会太宗的真实意图,不等见到寿王本人,只见到寿王的两个佣人,就返回报告说,其佣人是贵人,则主人自是大贵人可知。太宗听后大喜,于是争论不休“建储之议遂定”,寿王继承了王位。《东轩笔录》记载得更具体:“太宗以元良未立,虽意在真宗,尚欲遍知诸子,遂命陈抟历抵王室,以相诸王。抟回奏曰:‘寿王真他日天下主也。臣始至寿邸,见二人坐于门,问其姓氏。则曰张昊、杨崇勋,皆王左右之使令。然臣观二人,他日皆至将相,即其主可知。’太宗大喜。是时真宗为寿王,异日张旻侍中,杨崇勋使相,皆如抟之相也。”以这二樁大事上,可见陈抟的神道之术已经直接影响到宋王朝。
 

(二)

 
陈抟道教学术渊博,著作等身。据《太华希夷志》说,陈抟死后,“有弟子曾孙武尊师,因文正范公指教,得《入室还丹诗》于京师凝真院,得《三峰寓言》于太华李宁处士,得《指玄篇》于赤城张无梦,得《钓潭集》于张中庸进士,共三百余篇。乃篡先生传集并养生旨及李真人服饵法”。可惜这些著作,大多散失。如果从内容上讲,陈抟的学术思想可分为周易学、老庄学和气功学三大部分。
最能反映陈抟易经学的,是唯一留存的《龙图序》。他的所谓“龙图”,是沟通天人的“桥梁”,天意以龙马负图启示圣人,圣人依龙图象数探求天意。《龙图序》概括讲述中国神秘八卦象数学,集中回答未合之数与已合之位的问题,强调“天之垂象,的如贯珠,少有差则不成次序矣。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系于缕也。且若龙图本合,则圣人不得见其象,所以天意先未合其形其象,圣人观象而明其用。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,伏羲合而用之,仲尼默而行之”。这就是说,龙图象数,为一连串有次序的排列组合,为天意对圣人的启示。故伏羲则其文以画八卦,“仲尼三陈九卦之义”。《龙图序》在阐明龙图未合、即合之数、位、用的变化时说:“始龙图之未合也,唯五十五数。上二十五天数也,中贯三五九,外包之十五,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用,后形一六无位,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,兹所谓天垂象矣。下三十地数也,亦分五位,皆明五之用也。十分而为六,形坤之象焉。六分而几四象,地六不配,在上则一不用形二十四;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。后即合也,天一居上为道之宗,地六居下为气之本,天三幹地二地四为之用。三若在阳则避孤阴,在音则避寡阳。”对于这种千变化的神秘之状,陈抟了如指掌地说:“大矣哉!龙图之变,岐分万涂,今略述其梗慨焉。”说明他非常精通阴阳八卦象数之术。
从朱震《汉上易解》中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陈抟易经学术思想的内容与师承的关系:“陈抟以《先天图》传种放,放传穆修,穆修传李之才,之才传邵雍;放以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传李溉,溉传许坚,许坚传范谔昌,谔昌传刘牧;穆修以《太极图》传周惇颐,惇颐传程颢、程颐。”这就是说,陈抟的易学思想,由《先天图》、《太极图》、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的内容组成,它通过授徒下传,在宋代枝叶繁茂,茁壮成长,种放、穆修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。关于这一授受序列见下表:
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 :陈抟通过种放→李溉→许坚→范谔昌→刘牧。
《先天图》、陈抟得之于麻衣道者,通过种放→穆修→李之才→邵雍。
《无极图》、陈抟得之于吕洞宾,刻之华山石壁,通过(种放)穆修→周惇颐(《太极图》)→二程(程颢、程颐)。
按着这一序列,我们可以说,因为有陈抟对后学的教益,才有邵著《皇图经世》,刘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,周惇颐作《通书》,程颐著《易传》,讲学于二程、邵雍之间的张载造《太和》、《参两篇》⒁。陈抟在中国易经学术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是相当重要的。
陈抟的老庄之学,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留存不足,只能从他再传弟子陈景元的《道德经藏室篡微》和《庄子注》中窥见一斑。陈景元是张无梦弟子,“师事天台山鸿蒙子张无梦,得老氏心印有《道德经藏室篡微》篇,盖庶诸家之精华,而参以师传之谜”⒂。张无梦是陈抟弟子,为永嘉开元观的道士。他“入华山,与刘海蟾、种放结方外友,事希夷先生,多得微旨”⒃。所以陈景元秉师教,在老庄之学上造诣,首先得益于陈抟。
陈抟的气功学,不仅有理论,而且有实践。他著有《指玄篇》和《入室还丹诗》,。现存的《阴真君还丹歌注》⒄,就是根据天地方位、五行所属,阴阳交感,四时运转的道理,证明人身脏器(肾、肝、心)部位,修炼的时机、方法和功效,提倡“以身口为炉”,“以官室为灶”,潜心修炼,以达到“上元气结成宝,下元气入昆仑泥丸注为珠,可照三千大千世界”,为仙道的最高境界。陈抟的气功实践,成就了有名的睡功,他认为睡有“睡道”,“至人之睡”与一般世俗之睡是不同的。“至人之睡”是“留藏金喜,饮纳玉液,金门老而不可开,土户闭而不可启,苍龙守乎青宫,素虎伏于西室,真气运转于丹池,神水循环乎五内,呼甲丁以之其时,召百灵以卫其室,然后五神出于九宫,恣游青碧,……故其睡也,不知岁月之迁移,安愁陵谷之改变”⒅。这里讲的“至人之睡”,就是道教的一种内丹修炼法,通过安卧静养,凝神聚气,使元气自运于体内,阳神出游于碧空,所以陈抟自己津津乐道睡功之妙,他作诗云:“至人本无梦,其梦乃游仙”,“欲知睡梦里,人间第一玄”⒆。对于陈抟的惊人睡功纪录,《贵耳集》睡:“华山陈真人而隐于睡,小则亘月,大则几年方一觉。冯翊(今陕西境内)羽士寇朝一,事处士得睡之大略,还全神观,唯睡而已”⒇。次说难免有渲染夸张之处,但陈抟以睡闻名,并授予后学,则是事实。他的长寿,活到一二百岁,与他的善于摄生修炼有关。

(责任编辑:时代名人管理员)